全年平均气温 |
一月 | 二月 | 三月 | 四月 | 五月 | 六月 | 七月 | 八月 | 九月 | 十月 | 十一月 | 十二月 |
日均最高气温(℃) | 8℃ | 10℃ | 14℃ | 20℃ | 26℃ | 29℃ | 33℃ | 32℃ | 28℃ | 23℃ | 17℃ | 11℃ |
日均最低气温(℃) | 2℃ | 3℃ | 7℃ | 12℃ | 17℃ | 22℃ | 25℃ | 25℃ | 21℃ | 15℃ | 9℃ | 4℃ |
平均降水总量(mm) | 66 | 65 | 105 | 89 | 98 | 171 | 129 | 131 | 84 | 44 | 43 | 40 |
城隍庙介绍 |
|||
城隍庙,原在新昌县城西门内,今文化馆所在地。南宋《嘉泰会稽志》载,城隍庙“在县西一百步”,是一座坐北朝南临街纵深三进的庙宇。1986年底因西街扩建迁至千佛岩。 现在的城隍庙,硬山顶,南北轴线上有三进,即门廊戏台、正殿、后殿。 城隍庙戏台:旧为酬神演戏之所,是明成化时的原物,江南已不多见,1963年已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。清中期每年主持酬神演戏活动,三四十年代,女子越剧兴起。早期女子越剧演员筱丹桂、越瑞花、王杏花、施银花、姚水娟等曾在此登台献艺。建国初期,城隍庙戏台,一度成为新昌戏剧文化活动的中心。1952年2月,华东实验越剧团演员吕瑞英、金彩凤等曾在此登台演出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。 城隍庙正殿:(原城隍庙后殿)三间二廊,木石结构,榫卯连接,梁架明间抬梁,次间穿斗。系光绪二十三年重建,全殿用本地西坑石制圆柱28根,柱上阳刻或阴刻楹联,书法精湛,雕刻技法细腻,楹联多为劝人为善,惩恶扬善之句。 城隍庙东西轴线上,前为碑廊,后为照壁。碑廊长35米,每块碑石、志石都反映了一段新昌的历史。照壁长15米,壁前陈列有大型石雕文物-石象生一套,整套翁仲兽,系明万历年间工部尚书吕光洵墓前神道上之物,‘文革’中墓被毁,1987年底从儒岙镇里赵村后门山搬来。是我省保存最完整、最精致的一套石象生。 城隍庙院落内,还散处有南宋末年澄潭下街王爚宰相府原东花园中的假山石-松化石(硅化木),大佛寺僧人坐化缸、宋代南明驿站遗址出土的石马槽、明正德时兵部尚书何鉴之子何宇墓(央于村外)前出土的石羊、牌坊石狮各一件。 |